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A.明朝国力的衰退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所说的“收敛性”的表现不包括( )
A. 军机处的设置 B. 郑和下西洋
C. 台湾府的设立 D. 大兴文字狱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七年级3班小红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君主集权的极度影胀
C. 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中作者认为( )
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 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
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 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