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具代表住的模形文字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共有条文282条,内容十分广泛,”这部法典是
A.《汉调拉比法典》 B.《权利法案》 C.《十二铜表法》 D.《人权言》
如图中分布的建筑遗址当属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欧洲文明 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皇帝,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
材料一:分封制与县郡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铁峰《中国古代史》
(1)概括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白寿彝《中国通史》
(3)针对材料三中的问题,汉武帝最后接受了谁的建议,确立了什么学说的正统地位?对待这一学说秦始皇曾采取什么政策。
材料四: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4)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冒险家是谁?据材料四,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变革·借鉴·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① |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于爵位并赏赐土地 |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 |
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史治理 |
(1)依据材料一,说出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①处应填写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变化有何关联?
材料三: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说明你判断的理由。(1点即可)
材料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人下兼相爱则治,文相恶则乱。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观点一 | 观点二 | 观点三 | 观点四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所代表的学术流派。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 受封对象 | 分封目的 |
晋 | 姬姓贵族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卫 | 姬姓贵族 | |
鲁 | 姬姓贵族 | |
燕 | 姬姓贵族 | |
齐 | 功臣 | |
宋 | 尧代贵族 |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东周时王室地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