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如图,北魏都城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阅读图文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如图,北魏都城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侍。

(2)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北魏孝文帝是通过什么改革措施达到的如此效果?

 

(1)变迁:由平城迁到洛阳。原因: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使改革顺利进行。 (2)感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得到促进,传统的汉文化获得丰富和发展,北魏呈现繁荣景象。 措施:①使用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采用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解析】 (1)依据材料的图片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第二小问: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使改革顺利进行,所以孝文帝要迁都到洛阳。 (2)依据上述材料“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侍”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我的感受是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得到促进,传统的汉文化获得丰富和发展,北魏呈现繁荣景象;第二小问: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改革措施是使用汉语、穿戴汉族服饰、采用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普通、最实用、同时又是最高深、最复杂、最变幻莫测的线条的艺术

——著名文学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

(1)书法是何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中国己知最早、最成熟的汉字是什么?汉字字体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何成就?

(3)书法写字离不开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是如何发明与改进的?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引自董必武《诵昭君寡》

材料二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百姓)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  “汉武雄图載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铺(响箭)无声五十年。”

(1)材料一中的“胡”是指什么?昭君为何出塞?

(2)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昭君出塞(和来)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两图,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2)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经济方面还采取了哪些维护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朝的疆域四至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

備家学说是形成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主要事迹如何?

(2)作为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孟子的主张有哪些?

(3)儒家学说是怎样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

 

查看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古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

A. 道教盛行    B. 佛教盛行

C. 寺庙建筑艺术的精湛    D. 当时南朝共有480座寺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