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情况

 

 

年份

厂矿数

资本额(百万元)

资本占中国民族工业比例(%)

1872~1895年

69

8.534

33.01

1896~1911年

330

73.121

57.88

 

 

——数据引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二  1912年3月5日的《申报》对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过这样的描述:“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

材料三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1)根据材料一,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列举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说明商务印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状况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1)趋势: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原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2)出现了近代新式教育、易服装、剪发辫、废缠足、废跪拜礼、新的戏剧文化舞台等。 (3)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教科书”,推动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的进程,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编印《共和国教科书》;《新体国语教科书》在教科书白话文改革中起到了率先作用;编撰、出版《新字典》《辞源》等辞典,成为学生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也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相继印刷出版了《外交报》、《天演论》《法意》《共和国教科书》等大量报刊、译著和教科书,逐渐成为近代传播西学、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平台,制造舆论,不断开启民智,唤醒了民众觉悟,推动了社会进步。 (4)社会生活习俗等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俗、教育文化事业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情况”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数据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出现的原因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2)根据材料二“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可归纳出新式教育;根据“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可归纳出易服装;根据“剪发兴,辩子灭”可归纳出剪发辫;根据“……放足鞋兴,菱鞋灭”可归纳出废缠足;根据“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归纳出新礼仪;根据“……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可归纳出新的戏剧舞台等。 (3)根据“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编印‘最新教科书’”可归纳出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教科书”,推动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的进程,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根据“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可归纳出编印《共和国教科书》;根据“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可归纳出《新体国语教科书》在教科书白话文改革中起到了率先作用;根据“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可归纳出编撰、出版《新字典》《辞源》等辞典,成为学生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也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可归纳出适应时代的潮流,相继印刷出版了《外交报》、《天演论》《法意》《共和国教科书》等大量报刊、译著和教科书,逐渐成为近代传播西学、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平台,唤醒了民众觉悟,推动了社会进步。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社会生活习俗等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俗、教育文化事业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其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节点上》

(1)材料一中的“28年”指的是哪一历史阶段?分别列举与“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相关的一例史实。

材料二  1927年是党史、国史、军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这一年风云变幻,从年初到年尾,从南方到北方,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未来的大事件。

——《学习时报》

(2)根据材料二,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927年“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

材料三  中国国家博物馆“信念·精神·传承”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部分)

(3)材料三中这些文物能人选展览的理由有哪些?

材料四  长征途中,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简述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查看答案

报纸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请根据下面报纸的报道,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图二报道的历史事件分别在什么背景下发生?事件的结果分别怎样?

(2)图三、图四分别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它们各自的历史意义。

(3)上述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就此写出一点感悟。

 

查看答案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状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19年,《新青年》刊载李大钊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20世纪初,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C.1942年,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D.20世纪初,《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查看答案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37岁的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支前小车运输队。一次运粮途中,隆冬季节,河面结着薄冰,齐胸深的河水冰冷刺骨。为保证粮食安全,他和队员们扛起粮包下了河,躲过敌机轰炸,按时完成任务。这个故事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坚持根据地建设 B.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D.中共指挥正确,战略战术得当

 

查看答案

“激荡黑土动辽沈,浴血鏖战锦州城。直下盛京擎义旗,长春鞭策到华东。”这首诗中描述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太原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