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交融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 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鲜卑族为什么要进行“服装和语言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有哪些?
(3)改革和民族交融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辉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西周的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注∶ 折戟沉沙一词形容失败惨重。)
——杜牧《赤壁》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秦始皇先后三巡琅琊,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百姓)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这里的“鼎”象征着什么?这一规定体现出西周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谁曾在此地遭受火攻而“折戟沉沙”? 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琅琊刻石上最有可能是何种字体?图片中的作品由谁撰写的?写出该作品的史学地位及记载的历史时段。
(4)综上所述,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5)文物是民族传承发展的见证。请你就文物的保护或合理利用拟定一条公益广 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冯天瑜、 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商鞅一方面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 主张轻罪重刑, 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至严州峻法、惩办威下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最能代表“民本思潮”的思想流派及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他在秦国是如何实践“重刑”思想的?
(3)材料三中,体现出哪些教育思想?
(4)材料四中,体现的现代化治国方略有哪些?
(5)综上所述,我们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成, 以藩屏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 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材料六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指什么? 何时确立?
(2)材料二中,“ 政由方伯”的情况使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3)材料三中,你能提取出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5)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有哪些?
《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内容体现了作者
A. 记录本人关于农学的创新的成果
B.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提出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建议
D. 对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该宗教是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道教
D.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