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与交融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

改革与交融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 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鲜卑族为什么要进行“服装和语言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有哪些?

(3)改革和民族交融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1)鲜卑服装不符合华夏传统∶不适宜农业生活∶鲜卑语不适宜文化交流。(其中2点。) (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思想文化、生活观念相互交触等。(其中2条即可) (3)阅卷说明∶ 分两步阅卷∶ 第一步,先参考字数,确定得分的最高值。 第二步,参考内容,标准如下∶ 第一层次∶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思想有深度,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哳,逻辑严谨,文笔流畅,200 字以上,且至少三个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做为论据与题目及论点相一致。 第二层次∶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准确合理。 第三层次∶认识片面;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 第四层次∶没有答题,完全离题或观点不正确,不得分,无与正文相匹配的明确而富有意义的题目或无题目。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的信息可知,鲜卑族要进行“服装和语言的改革”的原因是鲜卑服装不符合华夏传统;不适宜农业生活;鲜卑语不适宜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的信息可知,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是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思想文化、生活观念相互交触等。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论文题目是改革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改革,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时期,孝文帝统一北方之后,迁都洛阳,进行了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开始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并建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知,改革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辉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西周的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注∶ 折戟沉沙一词形容失败惨重。)

——杜牧《赤壁》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秦始皇先后三巡琅琊,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百姓)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这里的“鼎”象征着什么?这一规定体现出西周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谁曾在此地遭受火攻而“折戟沉沙”?  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琅琊刻石上最有可能是何种字体?图片中的作品由谁撰写的?写出该作品的史学地位及记载的历史时段。

(4)综上所述,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5)文物是民族传承发展的见证。请你就文物的保护或合理利用拟定一条公益广 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查看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冯天瑜、 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商鞅一方面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 主张轻罪重刑, 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至严州峻法、惩办威下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最能代表“民本思潮”的思想流派及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他在秦国是如何实践“重刑”思想的?

(3)材料三中,体现出哪些教育思想?

(4)材料四中,体现的现代化治国方略有哪些?

(5)综上所述,我们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查看答案

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封建亲成, 以藩屏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 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材料六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指什么? 何时确立?

(2)材料二中,“ 政由方伯”的情况使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3)材料三中,你能提取出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5)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有哪些?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内容体现了作者

A. 记录本人关于农学的创新的成果

B.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提出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建议

D. 对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查看答案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该宗教是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