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材料二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紅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一 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图)。

(1)依据材料一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当时中国国内革命的形势发展状况。图中“民主统一”是美国人对中国前途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追求具体指什么?

(4)综上所述,说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主旋律:爱国主义 (2)原因:纠正了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形势: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追求:(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4)原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的支持;爱国主义精神与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可知,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2)根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由时间“1949年2月”可知,《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当时中国国内革命的形势发展状况是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由“民主统一”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追求具体指的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的支持;爱国主义精神与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 ,作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教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辛亥革命之后 ,很多有识之士对辛亥革命的现状不 太满意,……他们认为我们的启蒙不够,于是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开展了一场文化启蒙……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自强运动”康有为提倡的“政治改革”和孙中山“救国救民的方案”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文化启蒙”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绘制一幅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示意图,并指出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三  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材料四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五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沧”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沧”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材料一中马士说“战争果然就到了”,这场战争发动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列强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依据的是什么条约?

(4)材料四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查看答案

民国三年,政府编制了一套《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中有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内容,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文章,还有不少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这套课本的出现最能反映

A.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的创办

B.戊戌变法受思想启蒙的影响

C.辛亥革命树立社会新风气

D.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宣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

③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④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