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张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复习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的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只填序号)
任务二(时序梳理——理清历史脉络)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代表的朝代,并分别概括A、B两时期的阶段特征。
任务三(材料研读——再现历史情境)
(3)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任务四(观点论述——形成历史认识)
(4)根据下列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论述流畅,观点明确)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多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三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族融合的主要原因。从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是秦汉王朝和哪个少数民族关系的写照?为此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
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富民强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2)材料二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结果。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江南之国盛矣”局面的原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使命。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是了解文明的重要依据。观察下列图片所示文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思想传承)思想传承是延续文明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
(3)(历史著作)历史著作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请将下面关于历史著作的名片补充完整。
下表是小明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知识整理的复习笔记。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思想政治 D.科技与文化
一位同学将与书写材料相关的主要内容按下表的形式整理出来,但是该同学却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如果请你帮助他重新填写污点处的内容,你的正确选择是( )
A.西汉、张骞 B.西汉、晁错 C.东汉、蔡伦 D.东汉、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