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泰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1)支持。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变化: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 (3)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等。 【解析】 (1)由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由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革衣服之制”反映的是穿汉服的措施;材料“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反映的是说汉话的措施;材料“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反映的是迁都洛阳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列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与文物。这些文物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请结合如图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的文物最初在何地出土发现?其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符号,其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2)图B中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请说出图C所显示的青铜器的名称及其重要价值。

(3)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加强 B.江南经济开发 C.对外交流频繁 D.政权对峙分立

 

查看答案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某中学历史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国家的统一

D.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