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在其诗歌《新华颂》中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这首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标志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绢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汉字发展的影响。
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结合所学知识,简要 概括这两种情形各自导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内容。
(4)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宣帝(前91年—前48年)时,吉(郑吉)以侍郎(官名)田(屯田)渠黎(西域国名),积谷(储存谷物),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西域国名),迁(升迁)卫司马(官名),使护鄯善(西域国名)以西南道。
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匈奴王),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官名。意为并护西域南北二道各国)。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赞许)其功效,乃下诏……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在西域各国中心地带设立幕府),治(治所)乌垒城(位于今新疆轮台),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杀伐招抚并用)。汉之号令班(颁布)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汉书˙郑吉传》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在经营、管理西域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这两位人物的历史功绩。
(3)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在哪一年?它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系国家兴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另一制度去代替,这种制度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古封国制”、“另一制度”分别指什么制度?简要分析推行这种新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下诏推行的是什么法令?法令的推行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