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 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 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 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下表是斯大林1926-1940年执政时期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斯大林执政时期有什么特点( )
A. 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材料中的“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
A.制定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俄国经济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下图为某历史教材的部分目录。这部分目录的主题应该是( )
A.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和约”
A.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 B. 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 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A. 亚历山大东征
B. 美国独立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