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八年级历史教材(上)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5)⑤清醒时期(1945—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2)写出材料二中第④阶段美国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并说明这一“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由低谷走向新生的开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四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4)结合材料四谈谈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1)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2)看法:赞赏中国。中国进行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3)原因:中、苏、美、英的联合抗战。意义: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由低谷走向新生的开始。 (4)目的:记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依据材料二的“④赞赏时期(1937—1945)”可知材料二中第④阶段美国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是赞赏中国。原因是:1937—1945年,中国进行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1942年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3)依据材料三的“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可以概括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中、苏、美、英的联合抗战。依据材料三的“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由低谷走向新生的开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可以概括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由低谷走向新生的开始。 (4)结合材料四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可知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记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与中共党史相关的雕塑图片资料。请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图A中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和图B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关联?

(2)对比A、B两个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有何变化?这说明我党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

(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请列举两例共产党八路军取得的著名战役。

(4)图D事件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著名战役?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组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批新式学校

B. 商务印书馆﹣﹣近代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C.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D.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歌女红牡丹》

 

查看答案

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查看答案

观察漫画,其寓意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实业救国思想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D.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查看答案

《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31日)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本月忧患”主要是指

A.重庆谈判结局不利 B.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被粉碎

C.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失败 D.与共产党战略决战频频失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