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感悟到文明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名人”阅读提纲节选: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请完成:

(1)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哪两部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深刻影响?

(3)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4)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名人的意义。

 

(1)郡县制;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 (2)仁和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完整性、延续性;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做贡献的品质等。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首创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第二小问,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2)第一小问,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第二小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送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的“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可知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是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完整性、延续性。第二小问,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名人的意义是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做贡献的品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反封建不彻底

B. 没有唤醒民众

C.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查看答案

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A. 下诏鼓天下之气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D. 变法成天下之治

 

查看答案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查看答案

中国的近代化在起步阶段,从器物和教育等层次推进,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些层次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