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汉、隋唐为例分别指出“独相”“群相”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

(3)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李世民的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请用史实说明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怎样的规律?

 

(1)①独相: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制);群相:三省六部制;②明朝(明太祖时期)③(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 (2)①经济: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②实行行省制 (3)①隋炀帝设进士科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落后。 (4)①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可知,以秦汉时期的“独相”反映的是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制),秦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隋唐时期的“群相”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直管六部,后明成祖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草拟政令,后经皇帝审核传达给六部办理执行。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使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是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第二小问,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第二小问,根据“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落后。 (4)根据材料四“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的规律是从秦朝建立后到清朝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化探索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的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10月14日,武昌已经宣布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已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国皇家部队交战。一场大的战斗预计在两日内爆发。

——《纽约时报》之《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材料三  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指的是什么?材料认为这次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所述的这场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湖南的哪一位人物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3)材料三认为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请以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史实论证五四运动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

(4)综上所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进行了探索,最终我们选择的道路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口岸”……是最值得考虑的”。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通商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的哪一内容实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战争目的的诉求?并简述英国发动“通商战争”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中的“是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此役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20世纪中国“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指的是什么事件?面对这一严重危机,最能体现这个民族“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查看答案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查看答案

与如图所示朝代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实有

A.王祯著《农书》;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之一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欧洲农村出现垦殖运动

C.安史之乱;阿拉伯帝国崛起

D.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瓦特改良蒸汽机

 

查看答案

李厚泽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