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

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D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洋务运动。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后期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南京顿成瓦砾。湘军屠城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而十之八九为老幼妇孺。太平天国英雄们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优秀人物的伟大牺牲精神。”这里的“城”当时被太平军称为(  )

A. 南京 B. 北京 C. 天京 D. 东京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 虎门销烟

B. 圆明园遗址

C.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 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查看答案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统计表

 

货物

单位

旧税率

新税率

减少百分率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 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

B. 鸦片走私的冲击

C.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自然经济的解体

 

查看答案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生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累,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

材料四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种种西洋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1)材料一中说,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中培养出了什么新的行业,明朝时这种行业从南方推广到了北方?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提到水稻,南宋时最优良的水稻品种是从越南引进的什么品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上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从经济层面分析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汉、隋唐为例分别指出“独相”“群相”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

(3)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李世民的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请用史实说明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怎样的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