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形容城市的的一句谚语。下列最能生动印证这句谚语的是( )
A. 当时没有工业污染,城市空气清新 B. 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享有自由
C. 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D. 城市里文化氛围好,便于自由观念的传播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其共同点不包括
A.都诞生在亚洲 B.都诞生在公元前
C.都促进文化交流 D.都曾为统治者所利用
“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历史上这样的宜誓仪式曾流行于
A.古希腊和罗马 B.封建时代的日本
C.中世纪的西欧 D.西周时期的中国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根据当时的情况,下列最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是
A.10岁雅典男童 B.30岁雅典男性公民
C.雅典贵妇 D.来自波斯的商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5年,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侧,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大学毕业后,马克思颠沛流离,时常面临饥饿的威胁,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坚持忘我工作,终于在1848年和恩格斯发表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著作。该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在该著作发表71年后的1919年冬,陈望道开始翻译这本著作,并得到陈独秀等人的大力支持,第一部中译本终于在1920年8月出版。该书初版1000册,很快售罄,到1926年5月,已经重印了17版。之后,该著作的各种版本很快在上海、广州、四川等地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反复研读过该著作,并深受彩响。
1921年,拥有50多位共产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170年来,该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上千种译本,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1)材料中多次提到的“著作”指什么?该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哪一重大理论的诞生?
(2)根据材料,指出是什么理想信念促使马克思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该著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该著作为何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和邓小平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该著作的思想分别探索出什么道路?
14世纪~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一个领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城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上来。
——陈乐民《歇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芬奇等代表人物的活动对欧洲近代化所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随着美洲的发现及后续的殖民扩张,客观上对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政治体制?依据该政治体制在英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机构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推动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