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新鲜思想”的流出是指
A.基督教产生 B.文艺复兴发生
C.新航路开辟 D.启蒙运动兴起
1535年欧洲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已经湮没的事物”是指( )
A.基督教的兴起 B.庄园法庭的建立
C.新航路的开辟 D.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3-14世纪成为欧洲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有
①富裕农民
②骑士
③乡绅
④贵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古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商鞅和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会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四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考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材料一中“商君”指谁?他践行的是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二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1)材料一中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什么建议?汉武帝为严禁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为非作歹而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有何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名称叫什么?有何作用?
(3)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