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英国在此期间曾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其中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年平均进口6.85万箱,但鸦片的盈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仅生丝一项出口就可将其抵消。
材料三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四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自此,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历史宣告结束。
(1)材料一中“这种隔绝状态”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被打破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中英贸易出现了什么情况?为此英国人又发动了哪场战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4)材料四中“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源于哪次战争后?
下列作品与其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
A.《黄河大合唱》——聂耳 B.《暴风骤雨》——鲁迅
C.《狂人日记》——郭沫若 D.《愚公移山》——徐悲鸿
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沿海地区发展快
C.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 资金少,规模小
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属于大纲规定的内容是( )
①减租减息政策②实行耕者有其田③没收地主土地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渴望和平,争取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