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和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史)
材料一 “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1)材料一中“北京两次被占领”指的是哪两次战争?
(2)为什么说“辛丑年里泪盈盈”?
(探索史)
材料二 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着清朝的衰落与悲凉的晚景。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3)李鸿章极力推进的“改革”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口号是什么?
(4)李鸿章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请举一例说明“国人皆欲杀”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抗争史)
材料三 众所周知,这片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夺取的,鉴于和会接受的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政府要求和会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利归还中国!“……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
(5)材料三中的“中国政府”指的是哪一政府?外交家顾维钧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后,引发了中国哪一运动?这一运动对民族精神的升华有何影响?
(6)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就是尊重历史,注重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走未来的路,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原因。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以下是某班同学排演的历史剧《张三传》中的情节,结合所给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涂“正确”,否则涂”错误”。
张三(1817~1864年),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看不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23岁的张三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后来战争又起,听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高兴的样子)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但当地士绅认为其曾是“贼”而拒绝。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1)张三去广州当兵,是为了抵御英军的入侵。
(2)张三后来又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
(3)在京师杀人放火的敌人是指八国联军。
(4)本省被割占一块土地出自《天津条约》中的一项条款。
(5)当地士绅认为张三曾是“贼”,主要是因为他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
(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刚正不阿、勇于抗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正义之士。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地举行了 “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A. 田汉 B. 欧阳予倩 C. 贺绿汀 D. 齐白石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 西安 B. 重庆
C. 上海 D. 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