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围绕长征主题,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层面,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围绕长征主题,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层面,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请根据图中的有关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A、B处写出相应的时间,在C、D处写出对应的地点。

史料一:红军四渡赤水时,国民党《中央日报》称“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史料二:《湘潮》杂志记者吴义国:三渡赤水仅仅4天,红军又驾轻就熟地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容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2)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哪些因素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3)对长征的过程进行简单的叙述,并提炼其历史意义。

美国作家莫尔伍德:长征是一次解放……解除了人们心理上的桎梏,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狭隘的乡土观念中解放出来……揭示出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

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长征不仅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还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

美国记者斯诺:长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4)以上是外国友人从不同的视角对长征胜利的评价,请你从中概括出长征在哪些领域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长征胜利八十余载,我们应传承哪些长征精神?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今天我们如何续走国家建设的长征之路?

 

(1)A:1935年1月B:1936年10月C:瑞金D:吴起镇 (2)个人立场、情感倾向、时代背景、知识储备、阶级属性等 (3)叙述中要包括长征过程中的五个历史要素即可 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新局面。 (4)思想(精神)领域、文学领域、军事领域 (5)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作为个人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才报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从国家角度看,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科技,依法治国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1)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战略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呈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因此A:1935年1月B:1936年10月C:瑞金D:吴起镇 (2)根据史料一“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史料二“三渡赤水仅仅4天,红军又驾轻就熟地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容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红军四渡赤水”的不同看法,史料一是站在国民党一边发表的看法,史料二是站在报道事实一边的看法;因此在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个人立场、情感倾向、时代背景、知识储备、阶级属性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新局面。 (4)根据美国人从不同的视角对长征胜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揭示出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可知是思想(精神)领域;由“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还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可知是文学领域;由“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可知是军事领域;因此从材料中概括出长征在思想(精神)领域、文学领域、军事领域领域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胜利八十余载,我们应传承长征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今天我们作为个人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才报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从国家角度看,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科技,依法治国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和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史)

材料一  “八国联军侵清朝,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1)材料一中“北京两次被占领”指的是哪两次战争?

(2)为什么说“辛丑年里泪盈盈”?

(探索史)

材料二  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着清朝的衰落与悲凉的晚景。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3)李鸿章极力推进的“改革”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口号是什么?

(4)李鸿章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请举一例说明“国人皆欲杀”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抗争史)

材料三  众所周知,这片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夺取的,鉴于和会接受的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政府要求和会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利归还中国!“……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

(5)材料三中的“中国政府”指的是哪一政府?外交家顾维钧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后,引发了中国哪一运动?这一运动对民族精神的升华有何影响?

(6)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就是尊重历史,注重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走未来的路,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原因。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班同学排演的历史剧《张三传》中的情节,结合所给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涂“正确”,否则涂”错误”。

张三(1817~1864年),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看不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23岁的张三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后来战争又起,听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高兴的样子)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但当地士绅认为其曾是“贼”而拒绝。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1)张三去广州当兵,是为了抵御英军的入侵。

(2)张三后来又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

(3)在京师杀人放火的敌人是指八国联军。

(4)本省被割占一块土地出自《天津条约》中的一项条款。

(5)当地士绅认为张三曾是“贼”,主要是因为他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

(6)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刚正不阿、勇于抗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正义之士。

 

查看答案

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查看答案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地举行了 “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A. 田汉 B. 欧阳予倩 C. 贺绿汀 D. 齐白石

 

查看答案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