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某校七年级(1)班的四位同学归纳分析了四种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周边少数民族骚扰 B.乙同学: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C.丙同学: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丁同学: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完成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南方的控制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美国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排在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炀帝 C.汉武帝 D.隋文帝
材料一 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以四书五经为教材,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开明官员主张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1871年到1875年,以容闳、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赴欧美留学生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先河,这是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1875年洋务派又选拔了四批学生分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航海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日本成功现代化为中国带来极大的鼓励,1896年到1918年出现留日高潮,这时期有以邹容、陈天华,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有三至四万学生东渡日本,他们关心政治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力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领袖。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每到科举考试时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废除了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1)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动手绘制表格,从时期、内容、作用三方面对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进行总结
(2)举出两例留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3)综上探究,写出你汲取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一条经验。
材料一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20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了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的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1)材料一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法律文件?根据文件规定,解放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材料四反映的战役中,一个政权指什么?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中华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历史上有许多评价人物的对联,简洁生动地记下了历史。阅读两幅对联,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事起加重民族危机背负一世罪名
华清兵谏促成国共合作不愧千古功臣
(1)材料一中对联涉及哪两个事变
(2)分别说明这两个事变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3)这幅对联是对谁的评价?从背负东北的罪名到华清的民族功臣,它转变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盼和平要民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避内战揭阴谋看陪都重庆我来谈判
(4)重庆是何时成为战时陪都的?
(5)结合上下联我来谈判中的“我”指的是谁?谈判的最终成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