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2)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史时,形成了下列初步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世界上两种古老的文字 B.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在大河流域
C.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D.种姓制度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下图是一位九年级同学在国外拍摄的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奇异雕像的照片,该雕像所在的文明区域是 (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请对比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
材料二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哪些。
(3)综上所述,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仍沿用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你发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称呼的改变体现当时人们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以上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提是什么?为实现“和平统一”,孙中山在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什么重要的理论?
(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得以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图二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综上所述,关于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