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
材料一 美国作家约翰·托兰认为:“中国人进入朝鲜冲突是被迫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鲜,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周思来总理更是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中国的严正立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你知道材料中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行动?
(2)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的人物,你能举两个例子吗?
(3)当时我们的对手是个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号称世界第一的强国,但此次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世人的预料。有人认为是对手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所以遭到了失败。你是怎样想的呢?谈谈战争胜负的原因吧!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每当历史发展进入重要转折关头,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都呈现出定的规律性,而这一规律总是受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所影响和支配。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结束之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早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希望通过谈判使国民党同意结柬“训政”,成立联合政府。而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西南、西北地区,立刻发动内战有很大困难。于是,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下,毛泽东与周思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和谈,磋商建国大计。
材料二 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达成“和平建国”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主动地位。在解放区和抗日军队整编问题上,中共在谈判中坚持原则,决不轻易妥协让步,即便是在谈判陷入僵局,一度中断,蒋介石、赫尔利不断施加高压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然不为所惧。为什么?就是为了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原则,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在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用真诚拉近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距离,与之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和更为深厚的友谊。
应该说,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重庆谈判则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了良好的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协会议的召开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方面,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积极进行斗争所取得的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重庆和谈”与西安谈判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重庆和谈”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重庆和谈”的重大意义。
问题探究题。
材料一 长征期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国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材料二 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遵义会议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决定取消长征前组成的“三人团”,改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不久,又成立了由周思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責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由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些组织措施,对于推动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对于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取得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遵义会议后随着各路红军战略转移的相继完成,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甘地区的红军胜利会师西北,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这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至关重要。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遵义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遵义会议”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它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言文难以被底层民众理解,不利于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无疑将促进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传播,为推动文化下移创造前提,从而为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变动和文化的转型莫定了坚实基础。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的解放”,使长期处于封建思想压迫下的人们首次发现了作为独立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后的社会变革运动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这场运动对年轻时的毛泽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青年毛泽东的觉醒,使他实现了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向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并最终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哪一运动的爆发。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鴉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材料二 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美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国家。列强向中国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漸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伴随着经济上的深入,国外的先进文化也同时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冲洗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国国内悄然传播,为后来的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南京条约》”与美国、法国首次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相距多少年?并据材料一,指出与《南京条约》相关的战争最重要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与《南京条约》相关战争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伟人谈话(一)
材料一 1921年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杌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材料二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省长习仲勛交谈时说:“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也划出一块地方来。‘这块地方该叫什么?工业区、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贸易合作区,这些叫法都不准确……’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据伟人谈话(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与邓小平的谈话反映了中苏(俄)分别推行哪项政策?并分别概括这两项政策推行时各自的国内背景及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
(2)据伟人谈话(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与邓小平推行经济政策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