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 (1)如果你是游客,你到哪个城市能看到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

(1)如果你是游客,你到哪个城市能看到材料一这个建筑?会议宣告了哪个政党的成立?

(2)材料一反映的这个重要政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这个政党诞生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一反映的重要会议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材料二是为了纪念此后党领导的哪一次工人运动而建的?

 

(1)上海;中国共产党。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 (3)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重要会议是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2)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故用两个四字成语来概括这个政党诞生的重大意义是:开天辟地或者焕然一新。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重要会议﹣﹣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据材料二“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可知,材料二是为了纪念此后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还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材料二 北京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相继罢工。”

材料四“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争回我国在青岛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自我觉醒。”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和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一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三看上述历史事件的首发者是什么人?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4)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上述事件中展现的一种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材料二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仅仅)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考察英国心得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了什么理想目标?影响孙中山提出这一理想目标的国外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欧洲列强社会存在着什么不足?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的理想目标为什么能被众多的中国人接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人则对变法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

材料五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场景有何关系?图二事件揭开了哪一事件的历史序幕?

(2)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什么?戊戌变法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3)戊戌变法的推行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的情况?

(4)据材料五,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查看答案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

(3)材料三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英勇抗争,请根据材料写出两位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代表。

 

查看答案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体现出的核心精神是( )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乐观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