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学生必学内容,“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其建立时间推定为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夏朝建立于
A.约公元21世纪70年代
B.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约公元20世纪70年代
D.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全球华人2017年新年祈福大典在陕西黄帝陵举行。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民结网捕鱼、播种五谷、制陶、发明医药
B.被尊称为“人文初祖”之一
C.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D.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炎黄结盟和谐发展
2019年暑假,某七年级学生准备组团去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你认为他们应该到
A.北京市 B.浙江省 C.陕西省 D.云南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材料一 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⑤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减省刑罚,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导致了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
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
(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