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象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象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古代希腊文明 B. 古代日本文化
C. 古代罗马法制 D. 古代阿拉伯文明
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犹太教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语言 B.劳动 C.思想 D.直立行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结合所学回答
(1)“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赞扬一个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个人是谁?他被国内外誉为什么?
(2)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举两例即可)?
(3)什么是“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结合所学回答: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
(4)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稿形成后,先在中央政治局和全国政协研究,接着又在全国各省市8000多位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中讨论,共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第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向全国公布,在人民群众中普遍组织讨论,发动人民群众对《草案》提出修改意见。讨论历时3个月,参加人数达1.5亿,不少意见被起草委员会采纳。……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这个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哪一年?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谁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3)《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