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所学的八股文,能够抵御洋人的坚船利炮吗?……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朕为何要坚持办这个京师大学堂(下图),其目的就是希望在座的诸位,能够……以国家强盛为己任,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1898年光绪帝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的讲话
材料二: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和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书”“五经”是哪家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变则通”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光绪帝创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大学和城市的关系。
(3)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描绘一下你心目中自己理想的大学。
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这一思想与下列哪一项外交思想相吻合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 D.多边外交
法国《世界报》在2011年罕见地推出98页的“中国世纪特刊”,世界传媒巨头默多克也坦承: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表明中国
A. 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B. 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 国际影响力在扩大
D. 注重国际舆论宣传
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A.土地改革 B.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三大改造 D.和平解放西藏
100多年前的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是个“生在南洋(印尼)、学在西洋(英国)、官在北洋(北洋政府任部长)、妻是东洋(日本)”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D.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