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汉字(汉语)排名第一.请说出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 大变革
B. 大一统
C. 民族政权并立
D. 专制皇权加强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遇难同胞,守护共同记忆。八年级某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民族之殇,代代铭记)
(1)该班同学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京大屠杀?你能从上图中获取哪些重要的有效信息?
(祭之以国,铭记历史)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更警示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
——习近平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讲话
(2)材料中的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年的哪一历史事件?
(3)请写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战役两例。并选择其中一个说出其意义。
(4)围绕“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学们进行了踊跃发言。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抗日战争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
(以史为鉴,着眼未来)
祭之以国,吾辈当自强。“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传递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与人权的重视,对和平的珍视,宣示着中国人民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责任、决心和意志。
——习近平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讲话
(6)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综合探究:从1921年到2018年,97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光辉之路。
(从无到有)
材料一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百年中国》
(1)这幅图片与哪次会议有关?为什么1921年被看作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从弱到强)
材料二 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2)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不断发展,请写出人民军队曾经使用过的名称。(任写一个名称即可)
(从幼稚到成熟)
材料三
(3)路线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路线图中的①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自己内部问题的?
(从在野到执政)
材料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4)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是指哪一事件?指出在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两党在徐州地区展开的战役名称?
(从挫折失误到成就辉煌)
材料五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5)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从这条道路的开辟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