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权分立。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纷纷向南迁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地区也发生变化。

请回答:

(1)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纷争不断,请列举一例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并说明其影响。

(2)三国鼎立,政权分立。三国指哪些国家?后来,又是哪个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哪一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请写出这一改革中的任意两条具体措施。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用汉姓等)。 (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的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因此,东汉末年,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由此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还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些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因此,题干中所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措施有: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用汉姓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粪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观察下面的三幅图片,它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它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图一、图二的人物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其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3)图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是谁?创立了哪一学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4)图二帝王与图三思想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查看答案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2)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3)依据下边图片指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

(4)“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试举两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涌现出一批有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虽战火连绵,却出现一些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人口有所增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原因。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

 

查看答案

下列朝代排序正确的是

A.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B.夏--商--西周--战国--春秋--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C.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东汉--西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D.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东晋--西晋--南北朝

 

查看答案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国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D.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