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材料一 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④唐太宗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减省刑罚,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__________
材料二 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
(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因素。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4)依据材料四,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两张,分别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解释图表反映的现象。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华约”建立 D. 欧洲联盟的成立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①应为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德国无条件投降
193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罗斯福提出下列施政主张,说明他准备( )
A. 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 通过扩军备战促进经济复苏
C. 运用政府权力干预经济发展 D. 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20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5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③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④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世纪中期的一部著作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被剥削的无产者不断壮大,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来属于工人阶级。这部著作是( )
A. 《人权宣言》 B. 《共产党宣言》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联合国家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