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 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会发生变化 B. 艺术造型从追求意境转向追求形象
C. 雕刻艺术从服务贵族转向服务平民 D. 造型艺术从神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
“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
A.租地农场的发展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是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追溯历史渊源,回答以下问题。
(1)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是什么?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2)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得益于国力强盛,当时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显著表现有哪些?
(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分析材料二,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2)材料二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材料三 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其一,(宋代)这些南迁的北方人口,多是熟练劳动力和文化素质高的世家大族……其二,以“力能远迁的巨族仕家”为主的北方移民,必然携带巨额
资金和动产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输入了大量资金。
——摘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宋代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四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4)依据材料四,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外贸机构的名称。从材料中分析出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政治制度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1)材料一描述的该朝代的“社会结构”中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的政治结构是什么?
材料二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事实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有所损益”主要是指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变化?为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体现的是唐朝完善的哪一重大政治制度?图二美国政治制度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对哪一思想家主张的实践?图一和图二都体现了一种分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目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何区别。
材料四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4)据材料四,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材料五 由于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条件的演变,诸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明清的政治制度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在前代君主集权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皇权,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朝廷空前并较为有效地集中统治权力,而且极力排除任何可能侵扰或阻碍行使绝对皇权的因素。
——《中国政治制度史》
(5)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是如何“极力排除任何可能侵扰或妨碍行使绝对皇权的因素”的?在中国极力强化王权的同时,17世纪的西方在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
材料六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6)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