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们月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这项政策”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图1、图2所示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三、四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实力派人士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他们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称之为“新教育”。
材料二 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 通过买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生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教育的新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的教育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请另外列举一例中国近现代史上推动教育近现代化的史实,并加以说明。
(亮点题)2015年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遭”,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从深层意义上表明(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下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签署的最重要作用是
A.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 B.-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决定了苏联对日作战 D.加剧了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
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1920年,国大党提出“用和平与合法手段获得自主”、“印度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批准发动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由此可见
A.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
B.群众性斗争实际违背了“非暴力”理念
C.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D.国大党的理念与甘地思想存在严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