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有哪些重要特点?

(3)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材料二: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日本、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摘编自顺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4)请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④字数100字以上。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3)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4)材料观点是正确的,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资产阶级掀起的戊成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此后,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先后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利。并且具有可行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的学生掀起了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可知,材料认为五四运动有重要特点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内容包含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4)根据材料二“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资产阶级掀起的戊成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此后,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先后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利。并且具有可行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摘自《中国崛起策》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的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王毅强调,如果日本某些人要执意为当年的侵略历史翻案,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也都绝不会容忍和姑息。王毅指出,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

材料四: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第一次打断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挑衅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为打断中国第二次近代化进程,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

(2)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请写出下列民族英雄场景中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请你谈谈材料四中我国立法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在图一的游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图三是中共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的地址,此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什么重要标志?

(4)中国共产党的上述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恭亲王奕诉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曾国藩强调:“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

材料二:《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与材料四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材料二: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

材料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的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白银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四: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材料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回顾这段侵略史,你有什么感悟?

 

查看答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暴风骤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