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860年)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战争...

“(1860年)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战争中悲惨的一幕无论如何是遮掩不了的……”。材料中的“劫掠现场”是在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广州

 

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860年)10月”“一片废墟和大火”反映的是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利,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闯入圆明园,掠夺财宝后又火烧了圆明园,所以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他评价的这场战争

A.起止时间是1840年至1841年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不断的得到了发展、传承与传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是什么时期?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

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5)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我国船队就曾经到达过今天的台湾地区。当时的台湾地区被称为什么?

 

查看答案

统一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维护安定的重要前提,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译意: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内,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的,都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发展。邪僻学说不流行于世,则统治的法度就可以统一明了,百姓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译意:北魏孝文帝说:“我国兴起于北方,定都于平城,虽然富有四海,但是各地文化习俗不同。平城是军事用武的地方,却是不适宜文治久安。如果继续在平城,要学习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习俗,是比较困难的”)              

   ——《魏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巩固统一?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为维护祖国统一做些什么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纷繁,但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图二的水利工程名称是什么?

3)材料二中“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所学知识,商君变法后的秦国百姓要想获得爵位与赏赐土地,最佳方法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上述变法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归纳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为此,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哪一盛世局面?当今社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一个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