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百日维新的推行
下列各项,人物与事迹对应有误的是
A.林则徐一—虎门销烟 B.邓世昌——抗击英法联军
C.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D.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属于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③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改编自《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外国学者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它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オ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カ,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在①、②处应填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科举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趁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图一、图二中A(阴影部分)B(白色区域)分别表示的王朝名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模式。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两千多年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特别是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
——《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提坝、渠堰、海塘。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増加,棉花、甘底、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政策。正如乾隆给英皇敕谕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清朝政府的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