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
A. 实现了中国的独立与富强
B. 传播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
C.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福州临近中国优质红茶的产地武夷山,近代是作为列强的原料榨取地而开港的.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构成这个文化圈的要素有汉字、儒学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几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代在稻麦耕作、桥梁工程、掘井开河、冶炼铸造等技术领域,以及天文、算术、医学等科技领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没有中国的发明,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法国革命以后的欧洲和19世纪的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便参考了中国的科举制。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导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哥伦布“新大陆航行”的中国古代发明。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抗战精神唤起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回顾抗日战争14年的峥嵘岁月,中华儿女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滕慧君《抗战精神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从邓稼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摘编自陈浙闽《奏响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中国近代的“外患”,写出催生中华民族“群体觉醒”的不平等条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标志“十四年抗战”开始的历史事件,写出抗战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或战斗力的一例史实。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材料中选取一位人物,结合史实概述他的精神品质。
(4)以上材料涉及民族觉醒与民族精神,据此主题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建立中国民族统一的国家,它的一切制度和设施,都在中央集权这一总目标上面。因为(中央)集权的成功,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疆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它的统一事业,替盛大的汉朝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民主派根据(北美)殖民地时代的经验,生怕中央权力太大,会压制人民的自由……其他势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一是南方种植园主,南方代表害怕中央权カ太大,会为北方商人所利用。第二是小州代表,他们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会使大州有可能通过中央政府来压迫小州。
——摘编自吴于厪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保各级各方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令统一、运行顺畅、执行高效、充满活力。
——摘编自陈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求是》2019年22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制度和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归纳“统一事业”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及后世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民主派”所属的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基于调和材料二所述矛盾而制定的宪法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中国“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令统一”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项新中国在政治建设上的成就。
(4)结合上述材料的主题,写出两条“治国理政”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年底,洋务派官员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认为:“铁路之利于商务、矿务、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顽固派官僚张家骧上奏表示反对,认为修筑铁路招来更多的外国人,毁坏大量田地、房屋、滋扰民间。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计蒸汽机车、开创铁路时代的英国工程师。
(2)对于“修筑铁路”的看法,你赞同材料中谁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