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周灭商以后,封黄帝后代于蓟,封周王室贵族于燕。这反映当时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其主要原因是
A.元谋人靠采集、狩猎为生,结成群体生
B.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C.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D.元谋人懂得人工取火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构建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关系进行了探索。
材料一 概括地说,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力量对比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核,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如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等等。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论述》
(1)依据材料一,说出构成国际格局的主体是什么?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初,欧洲列强建立起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20世纪初的一场混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与会晤,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战后世界进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代。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格局更加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特点与态势,是向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渡,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论述》
(2)以下是根据材料二绘制的国际格局演变示意图。依据材料,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三
(3)上述言论分别对应哪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状态。(填写序号即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说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材料五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充满真理和智慧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尊重彼此差异、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达到真正的和。……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积极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参与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项国际公约,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毅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演讲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性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挡住我们的路。”英国外交官写道:“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哪次战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材料二
(2)观察地图,1941年在甲区域和乙区域爆发了两场战役,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两场战役应是:
甲区域: 乙区域:
材料三 华盛顿、诺曼底、雅尔塔等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发生过重大事件。
(3)一个旅游团对以上所列的地方有选择地进行参观,请你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帮助旅游团推荐其中任处地点,并按下面示例的格式,简要写出推荐该地点的理由。
示例广岛: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五
材料六 研究和发展是同盟国相对轴心国来说占有明显优势的几个领域之一。事实上所有的非军事成就是同盟国特有的,同盟国有工业、金融、知识和精神资源来进行超出了战争直接需求的大型研究与研发。轴心国没有显著的非军事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多于的资源,他们的价值观也没有推动他们往这个方向发展。
——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据估计,德国在东线有390万军队(和少得可怜的28.3万轴心国友军)在同550万苏军作战,另有17.7万德军驻在芬兰,48.6万驻在挪威和丹麦,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占领军有137万。“61.2万被牵制在巴尔干,41.2万在意大利……希特勒的军队遍布整个欧洲,但在每一条战线上在人员和装备数量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些话也可用来描述日军,它稀疏地分布在从缅甸到阿留申群岛的广大远东地区。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依据材料四到材料六,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一 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与此同时,曾为英国乡村主体的自耕农队伍,到18世纪急剧减少。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因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已经不是农户,而是资本主义农场。
——摘编自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1)依据材料一,说出18世纪英国农业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2)结合所学,说说水晶宫建成及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材料二所列展品体现了哪些时代特征?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能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四 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4)说出材料四中田纳西河水利工程与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相关。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材料五 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5)依据材料五,概括福利国家制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