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5年,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进驻上海,成立了英国领事馆,胁迫当时的政府通过了《上海租界章程规定》,把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约55万平方米的地方划给了英国人作为居留地。这是各国列强在中国占有的第一个租界。
材料二 同治十一年6月15日的《申报》载:“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
材料三 “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上海道邵友濂甚至下令“查明中国商人点用者共有几家”,“按户知照,禁止电灯,以免不测”。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
(1)据所学知识,判断英国驻上海领事胁迫清政府获得“租界”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租界对中国近代城市生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近代租界城市的性质。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说明近代中国最早反抗外来侵略的是农民阶级
B.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失败而破产,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C.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说明资产阶级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评论多将袁世凯定位于“窃国大盗”,对他的指责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为戊戌告密引发慈禧太后戊戌政变;二为辛亥革命时期窃国;三为中日□□□□交涉,拱手卖国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四为恢复帝制。”□□□□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二十一条 B.《马关条约》 C.关税协定 D.租地建厂
孙中山于1912年自豪的宣布: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下列属于该“创举”的史实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 B.清帝退位 C.建立中华民国 D.剪发辫、易习俗
如图出自1908年《戊申画报》,画中两个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但是老人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这幅漫画说明
A.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 B.青年人是辛亥革命的主力
C.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革命思想尚未得到广泛传播
下表是部分辛亥英烈的信息表,据表格信息归纳三位辛亥英烈的共同点
姓名 | 家庭背景 | 个人事迹 |
宋玉林 | 怀远县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继承人。 |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参加浙皖起义失败壮烈牺牲。 |
程良 | 怀远县人,家境贫寒,父亲以瓦工为业。 | 曾就读于安庆陆军小学,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时,弹尽被俘,英勇就义。 |
石徳宽 |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中上。 |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随黄花岗起义期间壮烈牺牲。 |
A.家境富裕 B.留学海外 C.接受了革命思想 D.参加了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