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录
姓名 | 主张 |
李鸿章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梁启超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孙中山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1)据名人录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人的主张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并分别概括这三人认定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据名人录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三人的主张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
探究问题。
材料 海军是国家倾举国之财力打造的高科技兵种,清国进口的外国战舰在吨位上名列亚洲海军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进新锐战舰,至战争开始,性能优异的战舰吨位已经超越清国。清国实行的兵役制是佣兵制度。官兵服役是为了获得“军饷”,从军是穷人躲避饥饿的“职业”。军中的中老年、壮年、青年人混杂,难以承担相同的军事任务。日本的兵役制度规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论贫富贵贱,都有为国服役的义务。清国不重视情报收集,国家及军事体系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国内长期存在大量日本间谍,广泛搜集清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战前、战中、战后,日军都能及时得到清国的军事动向。
——宗泽亚《清日战争》
(1)清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其结果是什么?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反思透过清日战争可以得出哪些警示国人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5年,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进驻上海,成立了英国领事馆,胁迫当时的政府通过了《上海租界章程规定》,把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约55万平方米的地方划给了英国人作为居留地。这是各国列强在中国占有的第一个租界。
材料二 同治十一年6月15日的《申报》载:“上海各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衣,无许暴露。尘土拉杂,无许堆积。偶有遗弃秽杂等物,责成长夫巡视收拾。……街面偶有缺陷、泥泞之处,即登时督石工为之修理”。
材料三 “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上海道邵友濂甚至下令“查明中国商人点用者共有几家”,“按户知照,禁止电灯,以免不测”。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
(1)据所学知识,判断英国驻上海领事胁迫清政府获得“租界”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租界对中国近代城市生活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近代租界城市的性质。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及结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说明近代中国最早反抗外来侵略的是农民阶级
B.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失败而破产,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C.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说明资产阶级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评论多将袁世凯定位于“窃国大盗”,对他的指责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为戊戌告密引发慈禧太后戊戌政变;二为辛亥革命时期窃国;三为中日□□□□交涉,拱手卖国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四为恢复帝制。”□□□□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二十一条 B.《马关条约》 C.关税协定 D.租地建厂
孙中山于1912年自豪的宣布: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下列属于该“创举”的史实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 B.清帝退位 C.建立中华民国 D.剪发辫、易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