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中,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囯式柱子……如此,既有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壁、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囯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囯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更具有了反凊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陈旧陋习加以改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
(1)材料一的三组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二 抗战时期某战役战绩表
战役名称 | 指挥者 | 战役时间 | 死伤俘日伪人数 | 破坏交通线 | 拔掉据点 | 战斗次数 |
| 彭德怀 | 3个半月 | 40000多人 | 2000多千米 | 近3000个 | 1800多次 |
(1)材料一所述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写出材料二中战役的名称。这一战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一、二记载了中国军民在两大战场上英勇抗战的壮丽篇章。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们一度攻占了一些城镇,由于城市里的敌人实力比较强大,受到严重损失,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1)请将材料一的四幅图片按时间排序,并给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说说这幅图片所反映事件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向敌人力量溥弱的农村进军”最早在哪里得以实现?此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3)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期间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
材料二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严复
材料三 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直接建立共和制度。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材料一“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哪一运动中得以实践?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有识之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什么趋势?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哪一出版机构,成为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新华书店 B.开明书店 C.商务印书馆 D.中华书局
美国密勒氏报评论:“(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个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作战方针正确 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心焕散
C.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 D.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革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