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游行很快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的强烈谴责。”与“这场游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二七大罢工 D.一二·九运动
“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转变 D.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大作用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C.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1858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率兵船闯到瑷珲城下,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重新划分中俄边界的无理要求。软弱无能的奕山在沙俄的军事压力下屈服了。沙俄此次得到了下图中的( )
A.A B.B C.C D.D
人不断被“发现”,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是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 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戕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
历史上的改革,中央政府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1年,彼得一世把全国分成50个省,省长由政府直接任命。建立“团区防”制度,使地方处在军队的严格控制之下。1721年,他罢黜了反对改革、干预皇权的大教长,把教会直接置于皇权之下。同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自称“皇帝”。彼得一世颁布了“官秩表”,打破血缘限制,实行论功取仕、量才录用,使一些非贵族出身的人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材料二 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彻底暴露了美国早期国家组织的缺陷:允许各州享有征税、征兵以及发行纸币的权力;国家有事时,中央政府只能请求各州提供军队;中央需钱时,只能向各州摊派,而各州可以拒绝提供款项。即使各州发生内战,中央政府也只能作壁上观。起义迫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有效应对动乱和危机,这才有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出台。
材料三 幕府被打败后,新政府非常脆弱,它能控制的范围仅包括从德川家继承的土地和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收益只有800万石,而诸藩加起来是其三倍。面对有限的财政收入,改革者认为唯一出路是用中央政府控制的行政层级代替几乎自治的藩国。军人山县有朋认为,明治政府看似没受到暴动的直接威胁,但它需要像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强大的军队,去预防国内可能存在的危机。1871年8月29日,明治政府颁布法令,用统一的地方行政单位统治全国,新政府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本政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的国家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哪些方面?它对政府和君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显示1787年美国宪法的出台目的是什么?改革后的中央政府权力运行原则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唯一出路”是明治维新的哪一政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政府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变革?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政府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