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探索中走向成功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斗中相继打出的旗帜
(1)依据所学,写出促使每个时期旗帜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
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协商,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推进国共合作。
②1937年9月,淞沪会战期间,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之时,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的游击战争。
③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将没收地主的土地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④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战果辉煌。1941年初,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进行斗争,坚持抗战。
⑤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抗战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
(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讲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论述毛泽东的观点。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思考与实践
| 思考 | 实践 |
毛泽东 |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后,就应该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 中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3年开始执行。 1953年,中国开启了农业、手工业和① 的社会主义改造。 |
邓小平 | 邓1977年11月在广州接见地方干部时,让他们搞活广东经济; 1978年2月,经留四川时,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参观了深圳世贸中心大厦后,在回程的大巴上谈到:计划不等与社会主义,市场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② 的决策;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
(3)依据材料三,分别说出毛泽东和邓小平思考的焦点。将表格中的①②补充完整。
材料四 “数”说新中国辉煌70年
(4)依据材料四,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注意:分类归纳概括)任选一个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使命。
材料一 北京地区名人故居及名人主要成就摘编)
(1)这些名人在探索近代民族复兴历程中成就斐然,贡献突出。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内容 | 主题 | 内容 | 主题 | 内容 | 主题 |
④ | 新文化运动 |
|
|
|
|
⑤ |
|
|
材料二 工业化的重要历程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先后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它们从创办之初就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如轮船招商局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1895年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破产,轮船招商局等企业随之陷入窘境。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张謇、荣氏兄弟等人纷纷在南通、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创办面粉厂、纺织厂、纱厂、油料厂等企业,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整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中国近代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三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
上海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海运非常便捷;同时它还是内河航运的中心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和沿海附近地区的货物出口大多集中到上海,海外进入中国内地倾销的商品也要经过上海。自此以后,上海从一个海边的县城跃升成为远东最大的都会城市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同志姚依林到上海视察工作时指出,开发浦东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振兴上海经济,而且对内地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可以促进和带动长江两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措施。4月,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之后,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内地沿江城市。
——整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汇典》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90年中央为什么将开发浦东作为进一步开放战略的重要步骤?
中外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后,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在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决然不同于封建主义的任何一种形态。百家争鸣、文艺复兴都给各自的国家、民族奠定了深厚而牢固的文化基础,从而带来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和性质上,它们都是一场文化运动,都在复兴一定的古典文化。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文艺复兴都对人性进行了一番思考,肯定了人的价值,都希望在未来社会中塑造新的人。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阅读材料一,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相同点。
材料二 文明交流的载体
(2)上图为“古代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及中国文化外传示意图”,依据图示结合所学,补充图中①②处空白。
材料三 张骞与哥伦布“张骞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
他们都开辟了“改变世界的路线”。
——翦伯赞
(3)依据材料三,仿照示例,介绍哥伦布开辟“改变世界的路线”。示例:张骞通西域介绍: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材料四 番薯的“旅行”“番薯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种,西班牙人远航出海时,正是番薯丰收的季节……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往返于中国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船舶日益增多。明清时期的闽、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对外贸易的优势政策,使得它们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同玉米相比,番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更低,适应能力更强,玉米、番薯这两种作物在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也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缓解了长期以来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供养了更多的人。番薯因其高产,除供给百姓食用之外,尚且有盈余出售,使它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4)阅读材料四,指出番薯“旅行”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分析番薯的传入给我国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如图所给的知识结构图反映的主题应为
A.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争夺 B.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争斗
C.“日不落帝国”的建立过程 D.殖民扩张带来资本原始积累
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三角贸易”经过的四个洲。“三角贸易”中有一个环节的活动被马克思称为“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的罪恶。”这个环节的路线应是( )
A.④--①② B.③—④ C.③--① D.①②--③
今天菲律宾的马克塔岛,有一块关于航海家麦哲伦的双面碑。碑文正面记载“当地人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麦哲伦”;碑文背面记载“麦哲伦的船队于1522年返抵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据材料可知麦哲伦
①是第一个真正到达东方印度的航海家 ②船队的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③被杀是因为菲律宾人认为他是殖民入侵者 ④航海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