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而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一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指出当时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中的政治体制在同盟会中是如何表述得?这一体制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1)原因:日本仿效欧美取得成功。政治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日本是君主立宪制。 (2)表述:创立民国;性质:资产阶级。 (3)原因:封建思想的影响;旗帜:民主与科学。 (4)从专制走向民主。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一“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可知日本仿效欧美取得成功。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是君主专制而日本是君主立宪制。 (2)表述:依据所学可知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依据材料三“不愿一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知是创立民国;性质:依据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 (3)原因:依据材料三“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可知是封建思想的影响;旗帜:依据所学从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可知是民主与科学。 (4)依据材料中君主专制、近代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建立的政体可知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的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学校总罢课......六月三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五千多,社会影响加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材料二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回答:

(2)材料二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会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请你举出一例。       

材料三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回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2018年4月27日,朝鲜最髙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会晤,并签署《板门店宣言》。该宣言指出:“两位首脑怀着尽早终结冷战造成的长期分裂和对峙、勇于开创民族和解......”材料中提到的“冷战”开始的标志为(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查看答案

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宪章运动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时期,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恢复银行信用

C.发展对外贸易 D.稳定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这两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A. 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

B. 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

C. 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

D.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