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会面临很多挑战,“修昔底德陷阱”描绘了一个大国崛起的真实困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分析雅典和斯巴达冲突时提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权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被后人奉为国际关系“铁律”的“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历史现象近代以来不乏其例,最典型的是20世纪前半叶的德国。
——摘编自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
材料二 战后苏联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在国境周边建立一条“缓冲带”,国境线不断向前推移,发展和控制的共产党国家越来越多。看起来毫无节制的扩张,让苏联自称维护本国安全的说辞变得没有可信度,昔日的盟友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防范,最终出现政策的“误判”和对抗。苏联不断参与亚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热战中,坐实了对手当初的疑虑。苏联与其对手一同坠入“修昔底德陷阱”。
材料三 面对后冷战时代大国的关系变动,正在崛起的中国客观上形成了对冷战“胜利者”美国的挑战,人们都在谈论会不会出现“新冷战”的局面。中国是否构成新的霸权,是很多人担忧的事情。
——摘编自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
(1)根据材料一的叙述,列举2个让德国落进“修昔底德陷阱”的欧洲“既有的统治霸权”国家。是什么原因促使德国向它们发起挑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后苏联扩张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什么会让很多人担忧?
(4)结合上述材料和中国的对外政策,谈谈中国要怎样做才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
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剿”“抚”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 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软肋是依靠全球生产,但缺乏全球消费。所有工业国的1/3出口商品向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却无力购买。第三世界国家进口额的减少,造成第一世界国家的失业人数迅速增加。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加彻底的合作
B.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C.经济全球化需要良性的世界贸易规则
D.第一世界国家遭受经济全球化的打击最严重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规模日渐增大,由于其内容日趋复杂,使得中央政府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和无效。从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得出
A.经济规模扩大并不是苏联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经济规模扩大暴露出苏联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
C.苏联行政统筹经济的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苏联中央政府正在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力
1922年,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进入暴力冲突阶段。此次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英国当局暴力镇压 B.印度国内外势力联合绞杀
C.国际局势剧烈变化 D.运动的发展超出原先设想
1936年3月7日,一支3万人的德军迅速靠近莱茵河非武装区。希特勒后来回忆这个场景时说:“进军莱茵河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河,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希特勒如此紧张是因为
A.苏联会从背后发起进攻 B.《凡尔赛条约》的约束
C.国际联盟对侵略战争的制裁 D.《联合国宪章》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