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殷革夏命”突出了人民反抗暴政的进步意义。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便分裂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此时,二者的对立体现在,经济特权阶级,特别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君王……强迫被统治阶级为满足他们的私欲而无偿地提供各种服务,而这种超经济的政治剥削往往超出被统治阶级所能忍受的限度。……据史书记载“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这种情况到了夏的末代君主桀时更是变本加厉……当此生死存亡之际,商汤高扬起禁残止暴的义旗,以解放者的姿态取夏而代之,就找到了政治学意义上充分的根据。
——李元《革命与尊神——商代文化研究之一》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正确”;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错误”;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未涉及”。
(1)夏朝和商朝不属于阶级社会。( )
(2)比起政治剥削,被统治阶级更难忍受的是统治者的经济剥削。( )
(3)夏朝的末代君王比启更加残暴。( )
(4)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
(5)汤讨伐夏桀时打出了反抗暴政的旗号。( )
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2)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是
(3)住干栏式房屋、使用天然漆的长江流域居民是
(4)主要种植粟、会简单纺织和制衣的黄河流域居民是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很多改革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都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因为当时各国政权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
——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当时的“小农”最有可能使用哪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小农经济”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哪一措施为“小农经济”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分别使“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
(3)材料二中的“魏主”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领袖?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两位改革家身上都体现了什么精神?
阅读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材料二 秦朝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上述三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继承父位”的主要原因。“启继承父位”标志了哪一制度的产生?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哪位著名思想家?材料三中的“建议”具体是指什么?
公元200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