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权分立。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纷纷向南迁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地区也发生变化。

请回答:

(1)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纷争不断,请列举一例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并说明其影响。

(2)三国鼎立,政权分立。三国指哪些国家?后来,又是哪个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哪一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请写出这一改革中的任意两条具体措施。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用汉姓等)。 (4)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的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因此,东汉末年,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由此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还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些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因此,题干中所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措施有:颁布均田令: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用汉姓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粪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说出秦汉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2)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3)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思想和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殷革夏命”突出了人民反抗暴政的进步意义。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便分裂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此时,二者的对立体现在,经济特权阶级,特别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君王……强迫被统治阶级为满足他们的私欲而无偿地提供各种服务,而这种超经济的政治剥削往往超出被统治阶级所能忍受的限度。……据史书记载“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这种情况到了夏的末代君主桀时更是变本加厉……当此生死存亡之际,商汤高扬起禁残止暴的义旗,以解放者的姿态取夏而代之,就找到了政治学意义上充分的根据。                  

——李元《革命与尊神——商代文化研究之一》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正确”;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错误”;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相应题号的选项中填“未涉及”。

(1)夏朝和商朝不属于阶级社会。(  )

(2)比起政治剥削,被统治阶级更难忍受的是统治者的经济剥削。(  )

(3)夏朝的末代君王比启更加残暴。(  )

(4)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 

(5)汤讨伐夏桀时打出了反抗暴政的旗号。(  )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2)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是

(3)住干栏式房屋、使用天然漆的长江流域居民是

(4)主要种植粟、会简单纺织和制衣的黄河流域居民是

 

查看答案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很多改革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都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因为当时各国政权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

——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当时的“小农”最有可能使用哪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小农经济”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哪一措施为“小农经济”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分别使“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

(3)材料二中的“魏主”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领袖?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两位改革家身上都体现了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材料二  秦朝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三  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上述三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继承父位”的主要原因。“启继承父位”标志了哪一制度的产生?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哪位著名思想家?材料三中的“建议”具体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