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结局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苏联)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材料二: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材料三: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四: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4)请指出新时期我党在理论上伟大觉醒的最重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材料二 (美国)仅1865—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成果。
(2)根据材料一,结合1870年与1913年英美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说明美国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英国经济地位衰落的原因。
(4)从美英两国经济地位兴衰的对比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3月,林背在就任总统时说:“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决议就合法地脱离联邦:凡为此目的而做出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任何一个州或几个州反对合众国当局的基力行动都应根据情况视为叛乱……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都是不容分裂的。”
材料二:1866-180年,美国的耕地面积从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西部地区增加更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美国成为世界提供粮食的主要国家之一全美农业总产值从1860年的22化美元增加到190年的538化美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林肯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结合你对林肯的了解,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林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就必然会承认,这种转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材料二:“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是指的什么事情?列宁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总的来说是正确的?
(2)从材料二来看,沙皇在做“全部国家结构的改变”时是以什么为政治前提的?
(3)为了实现材料三中日本官员所说的“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日本”,日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上述三则材料中所反映的俄国和日本发生的变化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杀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5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A.甘地的做法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甘地对非暴力思想的执着
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
“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 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 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