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两次侵华事变的名称。
(2)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及指挥者。(各列举一例)
(3)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关系要如何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的近代化既是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探索救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哪次运动标志近代化的开端,它主要在哪个方面学习西方?
(2)谁领导的什么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制度的尝试
(3)陈独秀等人掀起什么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它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义和团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义和团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保定进入北京,向东到达天津,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响应。当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列强决定直接出兵镇压,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4月6日,英、美、德、法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驻进各使馆。6月17日夜,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
(1)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日益高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义和团斗争水平较低,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4)义和团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后,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5)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岁月沧桑,一部近代史就是中国人不屈不挠抵抗侵略,探索救国救民的奋斗史。
(1)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请列举一位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并简要说明他的事迹。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农民阶层和地主阶级也奋起反抗。请各举一例抗争的史实
(3)当祖国面临列强的侵略时,中国人都行动了起来,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
(事件报道)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现象的报道。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生产的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三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会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名众,人足家给。”
(人物评价)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杰出人物、事迹的评价。
材料三 数十年来专心一志,以谋中国革命,其始之也,人人无此观念,而于彼独先继之也;屡仆屡起,人人无此坚忍,而于彼独不屈;人人不料有此伟大之结果。
——《申报》1911年12月24日
(报业使命)除了《申报》,中国近代还涌现出一批新式报刊,它们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材料四 一般人论报纸者,以为报纸之使命不外二端:一为传达正确消息,二为建立公正舆论。自表面观之,此二者如能忠诚以为,似已尽报纸之能事。
——摘编自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革命党人及辛亥革命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人物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4)依据材料四,概括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新式报刊承载的特殊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