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开展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开展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掌握了经济命脉 D.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D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为巩固政权采取措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巩固新政权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平解放西藏;稳定物价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西藏和平解放 B.西藏自治区建立

C.新中国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说:“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查看答案

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查看答案

某校八(3)班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下面是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请你加入他们一起探索。

(甲组:风云人物)

材料一  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说: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寄语。

材料二  李大钊曾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政府”成立的时间及1925年前后“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同志仍需努力”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的观点,并指出1915年他和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什么运动?

(3)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趋势。

(乙组:社会风俗)

材料三  1912年3月,《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中说:“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法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材料四 

(4)据材料三,概括民国政府“晓示人民一律剪辫”的目的。结合材料四中的图片,推断民众对这个举措的态度是否一致,并给出你的理由。

(5)有人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一系列法令政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阐述理由。

(丙组:民族经济)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一战后,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6)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并谈谈你对“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的理解。

(7)综合本次探究的历程,请你归纳总结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历史亲历者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1961年董必武

材料二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1935年伍修权

材料三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

楼房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

——1979年叶剑英重访西安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毛泽东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诗中的“会”指的是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三军今日奔何处”窘境的原因。谈谈你对“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的理解。

(3)据材料三,写出“西安捉蒋”的历史事件和中共解决这一事件的主张,并说明“内战吟成抗日诗”所反映当时国内局势的变化。

(4)材料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