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 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陆龟蒙的这首诗赞美的是
A.蜀锦的艳丽 B.邢州的白瓷
C.越窑的青瓷 D.景德镇的瓷器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秧马
我国古代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
隋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涿郡即今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杭州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来,还修筑了世界闻明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
斯塔夫里阿诺游《全球通史》材料二:建元年间(前140年一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毂然应纂;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諭奴捉住并拘留了十几年,趁匈奴发生内乱时脱逃,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四: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被称为“凿空”,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写出两个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5)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