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你于1954年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你可能亲历的活动是( )
A. 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 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祖国大陆基本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开国大典 C.南京解放 D.抗美援朝
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注: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以剽悍著称),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国威之遐畅,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中国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并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举国的华化,实在此时。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试举唐朝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注:羁縻府州县指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的府州县),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三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朝)方孝孺《后正统论》
(1)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政策分别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民族交融的一个事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